上世纪的供销社卖些啥?这里说10个生活用品80、90后应该有记忆

来源:m6网页版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5-07 03:23:53 36

  说起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制度,目前大家只会想到朝鲜的样貌,似乎给人的感觉就是落后封闭和贫穷。

  ——毕竟,我们已享受了市场带来的便利,很难想象在当年实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市场的情况下,人们如何过上富足的生活。

  其实,毛主席当年还是做了很多的改革措施的,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他早就已经意识到了社会主义发展有多个阶段,想要一步进入社会是不可能的。

  但到1956年以后,毛主席带领众人完成三大改造,中国郑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的作用逐渐被削弱,甚至一度被取代。

  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个年代,我们怎么样处理好全国几亿人的供需问题呢?毫无疑问,在大的层面上可通过计划经济,当年我们可谓是把计划经济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在居民的生活方面,毛主席并没有单纯的依赖全国的计划,而是进行了很多补充手段。毋庸置疑,这些手段中也包括了供销社。

  根据历史档案的记载:当时毛主席认为部分商人作为“中间人”,利用信息差盘剥百姓,因此他在农村发展供销合作社,在城市建立职工消费合作社。

  这些合作社作为计划经济统筹下的补充存在,给予百姓最大的便利,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薄利多销的形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各党政机关都很看重农村供销合作社,在财政上也给予了全力支持。另外,国营企业与供销社从始至终保持着良好关系,国营企业也给予了供销社不少资源优待。

  不同于现在的市场,供销社的产品品种类型虽然有限,但也的确做到了五脏俱全,且价格非常亲民,一般都接近生产成本。

  更为难得的是,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的进行,毛主席还要求供销社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比如一方面,供销社承担着国家统购统销的政策执行任务;另一方面,它又承担了支持农民商品生产和发展以及农副产品基地的建立与发展的重任。

  不过供销社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在动荡时期,供销社的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情况也远不如以前。

  在1980年以后,供销社回到正常状态生产,而且还进行了一些改革调整,把原本的正主办理机构变成了股份制,大大增强了供销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虽然那些历史大的变迁,我们可能并不清楚,不过,因为供销社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年供销社的十大物件还是让我们眼前一亮。这些物件见过一半正常,全见过的应该都老了......

  第一,塑料凉鞋。这个应该90后的人都用过,当年的凉鞋都是单一色调,价格也很便宜。

  虽然看起来有些土气,但我们年幼的时候穿着它上山下河,硬是能经受我们各种折腾而不损坏。因此,塑料凉鞋也成为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第二,老式收音机。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老式收音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年听取毛主席的指示,听取党中央的政策,甚至是晚上的娱乐活动,都靠着这台老式收音机。

  不过老式收音机在当年较为重要,所以大家虽然可能见得比较少,但或多或少应该都了解过该物品。就算是90后的人,也会听到那滋滋的干扰音立刻找到一种熟悉感。

  第三,铝饭盒。铝饭盒90后的人应该没用过,因为我们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大多数家庭都已经用上了不锈钢。

  不过,在电视剧中我们常看到这种标准的铝饭盒,他们往往和穿着军大衣的人一起登场。一般被认为是80后和70后的标准回忆。

  第四,蜂窝煤炉子。这个应该绝大多数人都见过,如今我们过年回家,除了炭烤火以外,不少人的老家还保存着这种煤炉子和煤球。一般来说,这种煤炉子火很大,唯一的问题是注意通风。

  在80后和70后的记忆中,他们可不是用这种煤炉子烤火,而是用它来做饭和烧水,其地位约等于我们现在的燃气。

  第五个是搪瓷脸盆。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使用的都是塑料盆,便宜又耐摔。但是在供销社时代,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搪瓷脸盆。

  搪瓷脸盆的构造很简单,就是大红的喜庆色,上面要么带着花,要么带着鸳鸯戏水的图样。

  一般而言,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物件,而且多数都是办喜事的时候收藏的。虽然当年的搪瓷脸盆比不过现代的时髦,但即使是90后的人,相信也必定会从这些图片中找回童年的回忆。

  第六个则是竹壳热水瓶。现在的热水瓶一般是塑料和不锈钢的外壳,保温效果很良好。但是在当年,热水瓶的外壳居然是竹壳的。

  但事实确实如此,那时候我们的门槛都不好,但竹子的外壳依旧能够对热水瓶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而且还大大的减轻了重量,在当年也是家庭必备物品。

  第七件当属缝纫机。缝纫机是曾经的“家庭四大件”之一,在当年的地位等同于现在的房子和车子。

  老一辈人记忆中深刻的缝纫机牌子大概就是蝴蝶,不仅好用,而且还非常气派,是当时家庭地位又或者是条件的象征。

  很多90后的印象中,昏黄的灯光之下,我们的母亲总是在缝纫机面前为我们缝补衣服。年幼的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温馨,长大后这一幕则成为让我们大家常常流泪的一段记忆......